與戲的不解情緣

Monday, May 10, 2010 | |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综合了对白、文学、武术、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戏曲”一词,原本的意义是“戏中一曲”,是在戏中演唱的唱词,用以与“散曲”有所区隔,在中国近代第一部关于传统戏剧的研究专著-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他将戏曲定义成“合歌舞以演故事”,戏曲才成为中国传统具有各种舞台元素,以代言体方式呈现的表演艺术的统称。

  戏曲的起源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歌舞早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的形成原自民间舞蹈、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是,各种剧种的巨别在于它来自不懂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都以各地区的语言、民间音乐、民歌为依据,并融合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各剧种的剧中人物都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充任角色,运用以生活为基础而提炼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并讲究唱、念、打、做等艺术。表演性强,舞蹈性富,技术性高,构成有区于其他戏剧,成为完整又突特的戏曲艺术体系。

chinese1

chinese2




戏曲文化兴衰篇
传统与现实对对碰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 式。戏曲剧种众多,可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一类剧种,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随着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移居海外, 马来西亚更是其中一个拓荒地。在移居的过程中,那些历代相沿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以及感情意识,都被带入新的生存环境—马来西亚。传统戏曲自然而然地成了 维系两地民心的情感纽带,并且和当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戏曲在马来西亚获得了生存传播的深根厚土,并且在这多元文化舞台上逐渐占一席地位。

传统戏曲,华侨的情感归属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曲主要三大支 流:粤剧、潮剧和歌仔戏, 总是伴随着宗教仪式和节庆时令。从远古到近代,民间戏曲在流传的过程中,已融入民俗生活,并发挥着尊神娱人的作用。马来西亚华人民间的宗教仪式和节庆时 令,都是农业社会相沿而来的习俗。早期,移民到马来西亚的华人,绝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他们赤手空拳,寄人篱下,生活艰辛。其外,华人对于天神、地祗相当 尊重,加上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地方传奇人物以及儒、释、道思想混杂所产生的宗教信仰,庆典仪式变得名目繁多。而传统戏曲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上的支撑,可以填补简单而空虚的精神生活,维系桑梓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娱人娱神的效果。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曲在短短的几十年经历了兴盛 和衰落。三十年代,华人戏曲达到高峰期。中国香港戏班陆陆续续到本地登台演出,从而让本地戏班崛起,掀起戏曲热潮。由于早期的娱乐形式不多,戏曲成为了平 民百姓的第一娱乐,老老少少携手去看戏更是处处可见的热闹场景。小孩子凑热闹,老人借着戏曲表演寄托思乡情。

  戏曲文化在马来西亚盛行,是早期从中国南来的华人对生活、家乡的一种寄托。戏曲,是维系两地民心的情感的唯一纽带。他们从熟悉的乐曲、 唱腔、舞蹈、表演、服饰等元素里取得丝丝安慰,温暖心房。

戏曲艺术,强烈的兴衰对比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哪边有酬神戏,就拿椅子去坐着看。现在,摆了椅子,也没有人来看。”巴生建于麟戏班老板无奈地说。

  曾经在马来西亚风光一时的传统戏曲,如今已步入残存阶段。戏曲舞台上总是呈现出疲态和老态,戏曲演员都五、六十岁,形容枯稿,步版瞒姗。老一辈观众逐渐减少,年 轻观众意兴阑珊,观众群亦渐渐缩小。

  “现在不是没有人请,即使有人请,也没有演员……”身为歌仔戏老板,陈先生表示,本期戏曲业依旧 有市场。然而,戏曲被淘汰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演员。早期戏班众多,竞争大,平均一个戏班里有四、五十名演员。如今,演员只剩下寥寥几人。陈先生表示,目 前戏曲界演员的岁数,五十岁至七十岁占了七十巴仙,而三十岁至五十岁只占了三十巴仙。而建于麟戏班目前只有五、六名演员,两、三名乐手,大部分都超过五十 岁以上。戏班解散,往往是因为缺乏演员,年轻人无意学习传统戏曲,没有接班人。

  马来西亚年轻人不爱看戏曲,这是事实。根据调查,七十 巴仙的年轻人表示不喜欢戏曲,大部分表示戏曲是个沉闷的娱乐消遣,甚至认为戏曲是一种“老土”的玩意儿。在这生活多元、节奏又快的社会,若要年轻人用心欣 赏四平调、七字调、广东哭调、留伞调等,或是明白戏曲中虚拟写意的词句,都是一种奢求。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表示,时下年轻人对传统不感兴趣。由于戏曲的表 演形式很细腻,节拍较缓慢,大部分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认真学习,表现烦躁、没有耐性和毅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间接影响戏曲文化不能顺利传承下去。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陈耀宽先生表示,戏曲的兴盛与衰落,不管是在马来西亚、中国或是全球性,都是必然的。文化的兴衰,是周 期性的。传统戏曲不能顺利传承下去,必须从两方面看待。第一,戏曲本是源自中国,它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整个中国朝代,从上古时代的傩戏和巫舞,逐渐演变成 秦汉时代的百戏、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朝、宋金元朝、明清朝的发展。政府与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如清朝统治者的镇压、中国的五四运动等等,中西方的思想和文 化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第二,当戏曲传入马来西亚后,更是面临着与当地民族文化同化和异化的问题。因延续传统文化未够完整,加上语言障碍和本地文化 的冲击。二十一世纪,戏曲更是面对了电子媒体的冲击,使得戏曲未能传承下去。戏曲在马来西亚历经了移植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和起伏阶段。如今,有些戏 曲渐渐式微,有些戏曲重放光彩,有些戏曲在岁月的剥蚀中走向衰败与灭亡。这是文化的变迁,此消彼长。

戏曲衰落,生活步入死胡同
  
  歌仔戏班老板-陈先生表示,仅靠戏 曲演出的薪水,是不足以养家活口。老板表示,他所聘请的演员,除了太太-张瑞金(来妹),其余都是业余演员,毕竟戏曲工作者的收入不稳定。他表示,作为歌 仔戏班的老板,他表示现在的戏曲趋势让他感到压力。毕竟演员们有没有演出机会,全靠老板是否有努力争取戏曲演出。


  八邑会馆副会长-陈 先生和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先生也都表示全职戏曲工作者面对戏曲的衰落,其生活必定走向死胡同。然而,大部分马来西亚戏曲工作者都是业余工作者,如柔佛颍 川陈氏儒乐团,是马来西亚唯一的业余潮剧团。潮剧团聘请海外,如新加坡、中国的职业演员担任指导老师,业余工作者除了有本身的工作外,乘着假期和空闲时间 参与演出。而冈州会馆粤剧团的学习者和演员们也是趁着夜间空闲时间才出席粤剧练习和表演。基本上,戏曲工作者已有经济能力。所以,戏曲的衰落并不会给予戏 曲工作者的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戏曲与中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戏曲的衰 落,对华人的整体文化来说,必定是一个缺口,有一定的破坏性。举例来说,当我们专注于戏曲文化的当儿,我们所发掘到的,不单单只是戏曲的知识,甚至是关系 到整个华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历史。华乐、舞蹈文化、礼仪文化、儒、道、孝思想、朝代历史和故事等,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若戏曲的衰败或走向灭亡,将 会是文化和民族的缺憾。

酬神唱戏,亦娱神也可娱人





   在马来西亚,戏曲与庙宇有莫大关联。早期,移民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没有明确而强烈的宗教认同,也没有强大而具有扩张性的政治军事力量支持。他们将情感和 希望寄托在民俗信仰。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生存的唯一内聚力是建立在方言群基础上的民间习俗信仰与文化仪式的传统文化-戏曲。戏曲扮演着民俗信仰与文化仪式 的功能。所以,华人庙宇在戏曲发展扮演了重大的角色。戏曲是民俗节庆祭祀仪式的一部分,酬神唱戏,可娱神也可娱人。

  如今,马来西亚戏 曲逐渐步入下坡,仅靠庙宇举办神诞时,才有机会观赏戏曲表演。其实,马来西亚的宗教发展蓬勃,华人庙宇扩建,尊敬神明的习俗依旧保存下来。但是,一部分马 来西亚庙宇的年轻理事抱着“酬神戏没有人看”的思想,进而选择歌台表演来取代戏曲演出,使戏曲濒临消灭的处境。尚若仅剩的酬神戏也被淘汰,马来西亚华人也 只能在记忆里寻找野外/舞台戏曲的踪迹了。

  戏曲的衰落是全球性的。然而,近年来,有些戏曲渐渐式微,有些戏曲则在岁月的剥蚀中走向衰 败与灭亡。文化推动人、媒体人和艺人也逐渐接受电子媒体为宣传戏曲文化的管道,借用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以吸引年轻一辈群众。

  或许,传统戏曲再次崛 起,并走向兴盛的一天,会是另一种全新面貌。




戏曲文化转捩篇
传统艺术扛上现代元素
 
  美国新媒介专家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 书的中文版序里写道“我们正处于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对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怀疑了。这是一场全球规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展。”

  这一场媒体革命,正是媒体革命。

  随着媒体类型的时代转换,即由纸质媒体为主而转换为以电子媒体为 主,单纯的语言符号传播被扩展为语言符号与音像符号相结合的传播。当今世界的“媒介空间”,突破了语言符号文本的界 域,让人们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掘文化资源,提摄赖以创新的原素以及摹仿、借鉴的文化模式、艺术类型等等。

  而从媒体的角度看,戏曲经历了剧场时代、唱片时代、胶片时代、广播 电视时代,二十一世纪,戏曲更是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在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

电子媒体的发展-托举,还是挤压戏曲文化?

  近年来,电视戏曲节目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引起了一股热潮,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状况。借助电子媒体和明星偶像的名气,间接影响年轻人对戏曲的看法与态度。而影视戏曲和网络戏曲的发展,是否直接影响观众 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陈先生表示,西马南区-柔佛的居民较为容易观赏新加坡的电视戏曲节目。他认为,马来西亚中文电视台能制作这类性的节目并持续下去,或许能 掀起戏曲热,再次把戏曲带入兴旺的阶段。

  影视戏曲和网络戏曲的发展,是否直接影响观众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这个现象,我们得从环境方面来探讨。东马 区,甚少有野外舞台的戏曲演出,影视戏曲和网络戏曲确实有助于戏曲的传承。至于西马区,观众选择不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与生活作息有很大的 关联。毕竟城市的节奏快,城市人生活繁忙,无法抽空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影视和网络成为了唯一观赏戏曲的管道。

  其实,有兴趣观赏影视或网络戏曲的观众,也会有兴趣前往剧场或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歌仔戏老板-陈先生表示。


  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先生说:“其实,我们也是去买粤剧影片,回家练唱……”

  戏曲与电视的结合,除了让观众更加了解戏曲文化,给戏曲带来了新的机遇。以戏曲纪录片、戏曲艺术片、戏曲 故事片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戏曲,使戏曲得到全面动态的记录。

  电子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传播性。不管是野外舞台、剧场、广播、电视,还是网络,这些都只是戏曲表演的一个平台。然而,电 子媒体的传播性和影响力,是戏曲文化推动者不容忽视的。

  其实,戏曲文化若能跳出传统的框框,并充分运用电子媒体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大胆采用现代舞台元素,电子媒体不单单能推动 戏曲文化,也能给予戏曲一个全新的舞台。

流行与传统结合-变质,压抑是擦出新火花?


  近年来,华人歌手-萧闳仁、周杰伦、王力宏、陶吉吉、陈升等等纷 纷在自己的歌曲创作里加入了戏曲元素,引起一股热潮。如,萧闳仁的《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改编自歌仔戏的《身起白虎》、陶吉吉的《苏三说》改编自京剧唱 段《苏三起解》、王力宏所创造的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新曲风“华人嘻哈”(CHICKED-OUT),将戏曲文化得以广泛流传。然,这一类的歌曲是否能带领大家去 关注华人文化艺术,还是让他们混淆了戏曲艺术?现今的流行歌曲大部分都属于快节奏,但传统戏曲属于慢节奏,因为他们每一个词都需要拖拍子。当这两种节奏不 一的歌曲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否每个人都能适应?  

  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和歌仔戏班老板都表示,歌手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在流行歌曲作品中,是一种好的尝试。这些富有“中国风”的歌曲作品,年轻一辈较为容易接触,也间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些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也许,新的面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这一些歌手和创作人,以流行形式将戏曲文化演绎得别有一番味道,并广受大众欢迎。在戏曲文化传承情势严峻 的今天,这些富有“中国风”的作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青少年在追逐现代流行的同时,亦听得懂“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素衣回中原……”这一种中华文化之瑰宝-戏曲,并感受它独有的韵味。

  但是,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先生却表示不认同,将戏曲元素纳入流行曲中,是不伦不类的流行曲,只会误导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看法。把东方华乐元素和西方音乐的结合,或许能擦出新的火花。但是, 年轻人透过这种管道所认识的戏曲,并非戏曲原貌,无法真正地有效推广戏曲文化。

  若在戏曲元素里加入现代元素,如: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等西方乐 器伴奏。这样的文化改革,是提升戏曲艺术,还是破坏戏曲艺术?

   歌仔戏班老板表示,戏班除了严重缺乏演员,也缺乏乐手。身为老板,每次演出,都得兼职乐手。懂得华乐器又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少之 又少,而今,也只能靠能能预录戏曲调子的电子琴了。有些西方乐器适合伴奏,有些方便实用。只要中西乐器搭配得好,效果佳,这样的改革绝对是提升戏曲艺术。

   “其实,这样的改革,见仁见智。也许某些人喜欢原汁原味。”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说。




戏曲文化推动篇
文化与传承

  文化是一种动态,不断迁移和发展的现象,文化既是空间,即由一个地区扩 散到另一个地区;文化也是时间,即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它既受到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历史变迁的左右。

  文化传播,包含了扩 散、交流、传承和发展的多重涵义。它指的是随同人群的流动和迁徙,而把文化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它可以越过高山和大海的阻隔,造成拥有同一文化特征 的,然而,在空间上并不一定相连的地区。

  其实,人走到哪里,便把文化带到哪里。对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而言,当他们迁徙到马来西亚后, 把他们祖祖辈辈所创造的生活方式移植到新的地区,并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聚落方式、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加以体现。马来 西亚的华人社会对文化的认同是表现为其文化的归属意识。然而,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文化认同上比单一民族国家人民的文化认同来得复杂和多元化,因为华人在民 族归属方面应是中华民族的海外分支,而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海外华人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里,却产生了本地文化的认同,这样的一 个客观环境同时也会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文化选择。

大马华 人,徘徊文化边缘

  现今的马来西亚华人,尤其是年轻一辈,对文化意识模糊不清,往往徘徊于本地的多元文化和中华文化边 缘。马来西亚华人受马来语影响,又受西方思想的熏染,长辈没有对晚辈灌输文化意识,使得年轻一辈对本身文化不够深入了解和涉及,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并认 为传承文化是“老土”的行为,间接影响了马来西亚戏曲文化的发展。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有责任向下 一代灌输文化意识。雪隆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景昌先生表示,由于小时候父亲常向他灌输文化意识,造就受英文教育的他自学华文和方块字,对粤剧产生莫大兴趣并投入粤剧文化推动工作。然而,梁先生的 女儿目前在新加坡就读中文系,却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即使梁先生是一名热心的戏曲文化推动者。他深表遗憾:“可能是因为我不够像父亲当年那样灌输戏曲文化 意识给下一代。”




  柔佛八邑会馆副会长-陈耀宽先生表示,投身入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并担任副会长后,不知不觉地要求家人使用潮州话沟通、 注重并学习潮州文化,从家庭开始着手,也向下一代灌输文化意识。其实,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是有连贯性的,当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艺术时,我们所学习的将会超越 当初想象的。就像了解潮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接触到其他文化,如功夫茶等手工艺。这一些文化,对我们生活起居、事业、待人处事、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帮助, 都是息息相关的。

推动文化,各方亦有责任

   马来西亚华人面临了不谙母语或方言的问题。现今的年轻人,操一口流利的英文和马来文,顶着西方思想的头颅、学习东洋文化,却不译华文或方言,对中华文化 一无所知。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马来西亚华人若不谙母语或方言,必会因此中断文化的传承。因为不译母语,在了解本身文化时,总会遇 上语言翻译的问题和疑惑。而且,一个人若一直受西方思想或本地文化影响,人生观会因此而改变,并且认为传承中华文化是没有必要的。因此,马来西亚华人社团 和各个籍贯会馆的成立,除了联系华裔之间的关系,也背负着推动华语和方言的责任,进而传承中华文化。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和籍贯会馆在推广文化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团和会馆是保持、捍卫、传承中华文化的武士。在马来西亚,会馆和社团是民族性代表,有着一 定的影响力。戏曲文化在社团和会馆的推动下,必定能有效地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三月初三锣鼓响》乡音俗庙会• 潮州文化节,向群众介绍潮州人的乐曲、美食、民俗活动、传统文化等,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在此文化节中参与潮剧演出。观众反应热烈,连其他族群的民众都 被吸引前来看戏。

  其实,马来西亚其他籍贯和种族都有欣赏戏曲演出。早期,戏曲刚抵达马来西亚时,曾经引起一阵骚动,其他籍贯的人、马 来族群和印裔族群都会同台欣赏华人戏曲演出。而今,传统戏曲逐渐衰落,此景不再。或许,戏曲表演穿插在本地官方表演节目或非官方表演节目,能再次吸引其他 籍贯和族群欣赏戏曲演出。戏班方面,也可以准备小册子或字幕,让其他种族的观众了解剧情。

  马来西亚政府应鼓励人民参与文化活动,推动戏曲文化,并放宽外国到本地工作的条例,让中国戏曲演员到马来西亚工作,以减少马来西亚华人戏班解散的问题。马来西亚传统戏曲的戏班逐 渐减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他表示,班底不足,解散戏班是无可奈何的决定,也只好转行,投入木偶戏的行列。毕竟,木偶戏班的经营,比歌仔戏来的简单轻松。

   媒体,不管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在宣扬戏曲文化和中华文化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媒体的传播,不单单只是民族性,甚至是全国/球性的蔓延。它 的蔓延,可以影响人们对文化的思想和态度。所以,马来西亚的媒体业,应该大肆报道文化实况并推动戏曲文化。


  除了社团或会馆、政府和媒 体,马来西亚华教也有责任推动戏曲文化。编书人可在课本穿插一些关于戏曲的文章,除了让学生认识戏曲文化,也间接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中国朝代、历史故事 等。校方也有责任向学生灌输文化意识,尤其是华小和独中,而国民型中学华文学会也应该举办多项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们对文化的认知。

  推动文化并不单单只是会馆或社团的责任,社会大众和政府都有义务推广文化,尤其是这优良的中华文化-戏曲。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造新科技的世纪。但是,创造的基础是传承。我们必须先认同先辈的聪明才智、谦卑学习、并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性象征,它是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化,是一种生命情怀,值得一生去探讨实践;文化,也是一种信仰,一种魂灵不朽的许诺。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华族有责任传承并发展戏曲文化。

  深入探讨马来西亚戏曲文化的兴衰、我们了解到戏曲这种集资义演的演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戏曲的危机来自现代娱乐形式,如电影、电视节目、广播、网络等。其次,戏曲的危机,也来自于本身的问题,剧目老旧、语言的隔阂、别扭的唱腔、简陋的灯光设备等,这些无疑都限制了戏曲的发展。马来西亚戏曲文化来面临着观众群逐渐缩小的危机。老一辈的戏曲爱好者逐渐减少,年轻人意兴阑珊,其他种族对戏曲缺乏感知,使得戏曲文化逐渐步入下坡。戏曲文化在马来西亚更是缺乏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其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处境。

  电子媒体是戏曲文化的危机,亦新机。电子媒体的研发,使社会群众有更多的娱乐消遣形式,间接影响戏曲文化的发展,却让戏曲文化多了一个演出的平台。社会人士透过电子媒体的威力,将现代元素和传统艺术结合,不管是电视戏曲节目、影视戏曲、网络戏曲或“中国风”流行曲,它以一种全新面貌,再次掀起一股戏曲热潮。媒体人、歌手艺人和文化推动人借助着这一个宣传管道,挑起社会大众的好奇,进而探讨、再而沉醉,也不愧是一种传承妙法。毕竟传统文化一旦被巧妙地运用在影视歌等流行文化的舞台上,往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群众迷恋不已。

  过去,我们总是坚持着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或者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二者势不两立。然而,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今日,拿任何一方来挤压另一方都是不可取的态度。戏曲应该保持个性、合而不同、相互发展,才是最明智的态度。

  其实,传统戏曲的衰落,是难以挽回的历史趋势。但是,我们相信戏曲不会消亡的。因为,总有一批文化推动者正默默地为推动戏曲文化。他们是我们值得学习、敬仰的对象。我们有责任传承这优良精致的中华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和社会的共同韵律。只有改革创新,并尊重和掌握戏曲文化的发展规律,探索戏曲和现代元素的结合,才能戏曲文化再次在马来西亚这一片天空,发光发热。   




采访报道:
田欣颖、陈心贝、郑绣方、张延侨、余慧玲
01/2009
    

《Wall E》

| |


  《Wall E》的故事内容極富有教育意義。一架名為瓦力(Wall E)的機器人,負責清理垃圾。而他所清理的垃圾,正處於地球。人類永無止境的製造垃圾,使得美麗河川、有山有水的地球成了垃圾城。瓦力是地球僅剩的機器人,還有一只蟑螂。它夜以繼日的工作,分類垃圾、壓縮垃圾、堆疊垃圾方塊。它唯一的樂趣就是將有興趣的東西回收到它的秘密基 地。有一天,瓦力發現了一棵小樹苗,它將植物好好保存起來。

  某天,一架太空船降臨地球,一架名為夏娃(Eve)的機器人在地球做檢視。瓦力和夏娃漸漸地成爲朋友,最後,產生情感。瓦力迫不及待要把它的收藏品與她分享,如:燈泡, 打火機, 魔術方塊和小樹苗。夏娃將小樹苗收進肚裏,然後進入睡眠狀態。夏娃被送回太空,瓦力更是糊裏糊塗地跟隨上太空。他們來到了太空船母艦,抛棄地球的人們都在這裡生活。他們享受生活,依賴科技,卻也變得肥胖、懶惰,甚至不懂的站立。 然而,這一棵小樹苗,讓太空船母艦上的人類,決定會地球生活。瓦力與夏娃的努力和堅持,感動了人類,一起對抗負面思想,並回到地球,重新在地球建立新家園。

  一開始,這部電影以默劇方式,帶出污染與破壞環境的後果,間接讓觀衆沉思,並意識環保的重要性。瓦力清理垃圾的無聊人生,正是將來我們有所可能面對的世界。這部電影也間接帶出肥胖、垃圾食物、人權、企業獨裁、濫用科技等問題。而機器人擬人化,有情感的交流、有情緒波動、有期望與失望,這些正是撥動觀衆心弦的手法。

  關愛地球,人人有責。

  所以,這一部電影,適合所有地球人觀賞。



甜心颖 笔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阅读后感

Sunday, May 9, 2010 | |



  紧绷的考试气氛狠狠地缠绕着我。我的头很痛,像即将裂开的頭顱,恨不得亲手把脑袋辗成脑浆。我把笔记和字典搁在一边,播放着悦耳的轻音乐,慵懒地躺在床上,随手拿起一本书,消磨这闷热的夜。

  从18岁的青春叛逆少年,直到21岁的成熟思想大人;从对儿子感到逐渐陌生的妈妈,直到认识儿子思想的开放妈妈。一个月一封家书、总共维持了36个月,龙应台和她的长子-安德烈合著了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身为作家,龙应台认为,这是她最“为难”的一本书。不回避、不假装,即温暖,又疼痛……

  我想,我可以明白龙应台的感受。我虽非一位母亲。但是,我可以明白她作为一个母亲,想尝试了解孩子的心中想法。而书信交流,正是一种管道。毕竟,好几年前,我和我的妈妈,早已经用书信方式沟通。以前,两母女吵架时,老妈就会写上千字的家书给我,指责我的错误并表达她的想法。而我也不甘示弱,写过几千个字的家书,只为了表达心中不满和争取自由。或许,书信交流,真的适合用在我们母女身上。虽然,我们都期待却又害怕收到彼此写的家书。但是,收到的那一霎那,是温暖的;然而,面对到文字里的批评,却又感到慌张、无奈、发指。毕竟,人,是矛盾的。在期待改进的当儿,却不愿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

  我尝试记起多年前的家书内容,但是,卻毫無印象了,而家书早已被我扔进垃圾桶。我只记得家书里面包含的是妈妈的爱、失望和无奈,及女儿的不满、无知和期待。或许,幼小的心灵,期待胜于珍惜。自尊心和好奇心都战胜我的理智,我尖锐凌厉的文笔不知让受创的母亲流了多少夜的泪,这是我一直很愧疚的事。然而,我性格一向很强悍固执,我好像未曾亲口向母亲道歉,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这个勇气。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影响?还是介意道歉的卑微感?都存有一些因素吧?就像母亲永远不会亲口对孩子说“我爱你”。

  其实,妈妈知道我是爱她和家人的,就像我知道妈妈是爱子女的。只是妈妈需要孩子以行动证实他们的爱。一声的问候、一个关心,就足以证明她是被爱的。可是,妈妈终究是贪心的,总会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比别人的女儿贴心,也常常对我说:“我觉得我是个失败的妈妈,别人家的女儿,什么事都会和妈妈说,你却不会。我有多羡慕啊!”我只是沉默回应。妈妈的渴望,我只能深感抱歉于我的无能为力。一向来,我都是独立的孩子。一个人成长、一个人外地生活、一个人面对问题、一个人解决、一个人做决定、一个人踏入社会……我已经习惯自主。从很久以前,我已经作了独立宣誓,突然要我当回妈妈身边撒娇的小娃娃儿,我有點不習慣。所以,我希望妈妈能像龙应台一样,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我能体谅妈妈的心情,但是,我和安德烈一样,我有我自己的人生。

  谈谈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36封家书,封封都是珍藏。我喜欢这本书,就只因为它贴切我的生活與思想,除了安德烈在德国和香港的生活模式和他的新一代德国年轻人的主义思想。我很羡慕安德烈有个特别却平凡的家庭:一个事业有所成就的德国爸爸,一个中文作家妈妈和一个年轻却有意思的弟弟-飞利浦。我佩服他有很好的文字掌握能力,既是英语、德语和中文。他有一个比我妈妈思想成熟开放许多又善于文字写作表达看法思想的妈妈,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可,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和爸爸,那是他人未能比较的。

  让我真正享受阅读这本书,是母子之间的对人、对事的看法,从中获益不少。这两母子的唯一特质,就是认真地看待生命、认真的生活。家人,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们用了不同于常人的相处模式去维持了这深厚的母子之情。他们可以认真谈谈生活里的芝麻小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探讨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等。这是我和我妈妈未能做到的。龙应台本是资深作家,对时事、民族、文化、政治都有一定的研究和看法。而十八、十九岁的安德烈,对亲情、友情、爱情、现实、未来等等都有一番见解;当安德烈二十、二十一岁时,他已对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社会、国家、经济等等都有研究;十八岁的我呢?却只是个未完全长大的幼稚孩子,似乎和他差距太远。而将来的我会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不能用‘他有一个特别的妈妈’来解释这个差距。我只能说,我不够好学、知识太少、智慧太低……

  这本书,出版的有点慢。如果早一点出版,妈妈早一点阅读,就多一点了解孩子的想法,我们之间的摩擦也就少一点。但是,我始终相信,世间上发生的一切,都有所原因。或许,现在才出版,似乎是为了让我多经历一点,才会感同身受。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不只是连结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母子之情,也让我更了解妈妈这个角色,更是为我和未来的家庭和孩子铺上一条更顺畅的路。



甜心颖 筆
24 / 1 / 2008

标点符号

| |


像条小蝌蚪
穿梭在文字间

等一等

让蝌蚪休息一下吧
让文字喘气一下吧





无情地
无情地
无情地

因为
它的心是空的

却完结了一个故事




……
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

毫无限制的延续
总是最美丽的期待





看一场棒球赛

这一棒
有人欢喜有人愁





你看
那小耳朵正蠢蠢欲动

它不知道
多听多闻问题多


最深處的感悟

| |

  時尚舞臺上那走貓步的纖瘦的女生有骨感有個性,爲了隱藏自己的油脂,穿上朔身衣節食減肥,只爲了把那一塊少到不行的布穿在身上。男人喜歡濃眉大眼体姿豐滿的女明星,女人爲了搏君子一笑,拼了命狂掃嘉年華大減價50巴仙的化妝品然後往臉上堆,還打Batox 去開刀隆胸整鼻子,只爲了製造視覺效果。

  那個女人不曾這麽癡迷瘋狂過?

  男人說他是個聰明的人,沒時間癡迷,拼了命考大學拿個博士學位,光宗耀祖,也不過是在向世人證明,出淤泥而不然。别人狗眼看人低,他努力成功,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再不然就攀關係拉關係,努力擠進上流社會,1975年紅酒1985年葡萄酒1992年粉红玫瑰香槟,宾士马塞迪法拉利,半山腰豪宅海湾别墅黄金公寓,还有娇妻红颜知己女人。

  在别人眼中,还有什么比“高高在上”的地位更让人称羡?

  其實,有誰知道卸下裝扮的女人或許是單眼皮充滿黑斑細紋,下半身臃腫大腿佈滿橙皮?又有誰知道櫥櫃下某個角落藏了兩個月前被遺棄的A Cup内衣?有誰知道男人從前穿過短褲背心在后巷賣糕點,或是睡了五腳基住過孤兒院?爲了步步高升耍手段出賣親友,只爲了嘗一口1975年紅酒?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

  那口口聲聲說是個坦率直接的人,心裏那個小秘密永遠埋藏在心裏,是難言之隱?也是疙瘩?因爲沒有信心沒有勇氣。然而,當它成爲衆所皆知的秘密時,是釋懷?也是絆腳石?因此,我們選擇隱藏。因爲隱藏,所以僞裝;因爲僞裝,所以虛僞;因爲虛僞,所以心虛;因爲心虛,所以清高……

  原來清高,不過是一種虛像,自導自演!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部電影。

  從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這部人生電影就開拍了。從子宮孕育畫面切換到呱呱墜地畫面,再切換到學習環境的畫面,再切換到步入教堂的畫面,再切換到年老抱孫的畫面,最後,切換到白布蓋面入墓的畫面……

  我們是最佳導演,也是最佳演員。因爲導演和演員是同一人,演得隨心所欲,也演得專業。

  爲了票房,不得不認真地演好角色,哪怕你得演上奸角。



甜心颖 笔

爱 & 性

| |

  男人轻声细语地问:“你爱我吗?”

  女人爹声爹气地说:“我爱你……”

  当情侣爱得甜蜜、吻得激情时,男人的手总会抵不过女人的娇媚诱惑,情不自禁地对女人的身体上下其手。当女人意识到男人的大掌正按在自己的胸脯上,女人已经抵挡不了乳头被摩擦的快感。女人抵不了那份刺激的快感,呻吟并扭动身躯。男人把女人暂时性的失去理智的行为看成点头,而进一步行动。

  那一刻,两人享受了性爱的欢愉。

  如今,“爱”字成为了男人和女人发生性关系的借口。

  男人说:“你爱我吗?爱我就和我做爱。”

  女人为了表示专一的爱,就说:“我愿意……”

  然而,有多少男人是真心爱那个一口便答应的女人?大部分的男人,达到达到目的后便拍拍屁股就走,只留下天真的女孩在自舔伤口。曾几何时,真挚的爱情变得这么轻浮的!神圣的性爱也变得这么随便的!

  现今社会,男人是视觉动物,总是那么贪恋女色。所谓 “人不风流枉少年”,风流倜傥已成为了时下男人的标签。而,女人是敏觉动物,总以为性爱是经营爱情的唯一管道,以清凉服饰引诱男人。因此,男女性关系从此变质。

  爱情,并非只是寂寞找个伴、谈谈恋爱、打情骂俏并上演两小无猜,同时也是男女两性关系的责任;性爱,并非只是享受那片刻之欢、追求刺激和快感,同时也是传宗接代的责任和对生命的尊敬。其实,男人喜欢懂得自爱的女人;而,女人喜欢懂得尊敬女人的男人。而性爱只应该在两情相愿的情况下发生。这才是高尚的爱情和性爱啊!

  所以,男人,如果你不能为你心爱的女人穿上嫁衣,请停下你解她衣扣的手;女人,如果你没有想嫁的准备,请不要让男人有揭开你衣扣的念头。




甜心颖 笔

聆聽

| |

  讀了让我沉思良久的一段文字,“越是不能、不習于聆聽的人,越是感覺自己不被聆聽,而不得不以勾連席捲為能事、以牽繫攀籐為手段,將對話者原本已經明確表述的意思脫胎換骨,移花接木,使之如解瓦爛魚;再將原本已經清晰傳達的意思加油添醋,施脂傳粉,使之如霧沼云山。”

  現實中,我們何嘗不也期望他人能聆聽我們的心聲。然而,我們卻總是學不會聆聽。不懂得聆聽的人,認爲他人不懂得聆聽,進而阿谀奉承、耍手段、誇張並戲劇化,混淆他人的思緒,只爲了引起共鳴。只是,這樣的共鳴,早已變質!

  其實,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物。相處時,對方總會滔滔不絕地發表言論,不接受他人意見,或是自顧自地說着他人不感興趣的話題,甚至重復着同樣又乏味的話題,讓人覺得厭煩。意見不合時,卻又到處評論、詆毀他人。

  我不喜歡這樣的人。同時,他們也不喜歡我。或許,在他們的眼中,我正是這一號人物。我告訴自己,與其不喜歡這樣的人,不如學習聆聽。

  聆聽,這一門學問,值得一生去探索。



甜心颖 笔

About Me

My photo
现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却拼命地在令人骄傲却又是恶魔的媒体行业里抽身。 进而学会从自己整个生命发展来构想未来,却发现对电影和摄影中了毒;而旅行,是为了寻找不安灵魂的根源......

Followers